最近豪配投资,正午阳光的新剧《淬火年代》悄悄上线了。
这部剧来头不小,改编自《大江大河》作者阿耐的小说,张新成、宋祖儿主演,讲的是千禧年前后民营制造业的转型故事。
按理说,这样的配置应该一开播就爆,可现实却有点尴尬:
收视率还行,但网络热度低得可怜,讨论度甚至不如一些小成本网剧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咱们先聊聊这部剧的亮点。
《淬火年代》的主角柳钧(张新成饰)是个留学归来的工程师,一回国就接手了家里的工厂。
那个年代,很多老板靠着代加工赚得盆满钵满,根本不想搞什么技术研发,觉得"抄抄改改"就能躺着赚钱。
但柳钧不一样,他满脑子都是创新,想带着工厂走高端制造路线。
于是,他和行业里的老油条们杠上了,饭桌上直接怼人"你们就是捡别人剩饭吃",气得对方当场翻脸。
这种"理想主义者硬刚现实"的戏码,看着还挺带劲的。
而且豪配投资,这部剧的商战戏也挺有意思。
柳钧的朋友钱宏明(王彦霖饰)是个精明的商人,俩人一个搞技术,一个玩资本,联手在行业里闯荡。
后面还有抄袭纠纷、资本博弈、工厂转型的戏码,要是拍好了,绝对能让人追得上头。
但问题来了,这么好的题材,怎么开局就哑火了呢?
最大的槽点,就是"主角太有钱,观众难共情"。
柳钧虽然是"艰难创业",但他家的"艰难"跟普通人理解的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工厂遇到危机?
没事,他家有上百套商铺可以抵押。
研发缺钱?
老爸随手就能掏出几百万。
就连他嘴里说的"压力大",在普通人看来都像凡尔赛,"天呐豪配投资,我家只能卖 10 套房子救急了,我太难了!"
这哪是"艰难的制造"?分明是"富二代的烦恼"。
对比《大江大河》里宋运辉从农村打拼出来的艰辛,或者《山海情》里村民为了一口饭拼命的日子,《淬火年代》的主角团一上来就站在了普通人够不着的高度,观众自然难有代入感。
另一个问题是"技术难题拍得太儿戏"。
既然是讲制造业升级,那总得让观众看看技术到底有多难吧?
可这部剧里的"技术突破"基本靠主角光环,设备坏了?柳钧随便摆弄两下就修好了。
研发遇阻?镜头一切,问题解决了。
真正的技术细节、工程师的日夜奋战,全被一笔带过。
观众看不到"难",自然也就感受不到"突破"的爽感。
相比之下,《大江大河》里宋运辉啃专业书籍、熬夜画图纸的细节,或者《功勋》里于敏团队算数据算到崩溃的场面,才真正让人体会到"攻坚"的不易。
而《淬火年代》前几集给人的感觉更像是"富二代开挂记",少了那种扎扎实实的奋斗感。
不过,这部剧也不是没机会翻盘。
年代剧向来有"慢热"的传统,像《觉醒年代》一开始热度也不高,后来靠口碑逆袭。
如果《淬火年代》后面的商战戏能拍得扎实点,多展现行业里的明争暗斗,或者把技术研发的曲折拍得更真实,说不定还能拉回一些观众。
另外,张新成的演技一直在线,王彦霖的喜剧风格也能调剂气氛,只要剧情别太"悬浮",还是有看头的。
总的来说,《淬火年代》开局确实没达到预期,但还没到"扑街"的地步。
如果你是喜欢年代剧或者对制造业题材感兴趣的观众,可以再观望几集。
但要是它继续走"精英叙事"、忽略普通人的视角,那正午阳光这块"年代剧金字招牌"豪配投资,这次可能真要栽跟头了。
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